【高質量發展調研行】上海基礎研究特區“特”在哪
導讀:
央視網消息(新聞聯播):如何加強基礎研究,激發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創新熱情,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,上海首創了基礎研究特區的新模式,來看記者的一線調研。
在復旦大學力學實驗室里,我們見到了36歲的青年科學家徐凡。他正在研制一款用激光驅動的宇航光帆,可以實現光年距離的太空探索。宇航光帆顛覆了現有航天器的基本原理,而這樣一個近乎科幻的想法在2021年成為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支持的第一批項目。
為了鼓勵青年科學家在基礎研究領域大膽探索,做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,敢闖“無人區”,2021年10月,上海市提出了試點設立“基礎研究特區”。
復旦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中科院上海分院入選為第一批基礎研究特區。記者了解到,特區項目與以往的基金項目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權力的下放。作為特區主體的科研機構和院校擁有充分的自主權,可以自由選題、自行組織科研、自主使用經費,并且在考核目標上接受失敗,允許試錯。
有了特區項目穩定的資金支持,這兩年徐凡的科研進展很快。他從失水的百香果獲得啟發,研發出了一款褶皺形貌智能軟抓手,可以應用于清理太空中微小的垃圾顆粒,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重要的科學期刊上。
隨便看看:
- [分析]特寫:1小時59分鐘的飛行 見證國產大飛機C919“成人禮”
- [分析]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:聚焦新科技 澎湃新動能
- [分析]大運來了?成都海關升級改造大運會專用通道 方便旅客進出
- [分析]郵儲銀行創新推出“智慧租賃云平臺” 提供租賃行業全流程綜合化
- [分析]國產大型郵輪將于2024年商業首航 首航船票自9月20日起發
- [分析]杭州亞運會|綻放在錢塘江畔的“蓮花”
- [分析]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|樊錦詩&徐斐宏:我心歸處是中華
- [分析]20座垃圾分類智能廂房亮相鋼城 盡顯“科技范兒”!
- [分析]執“奮斗”之筆繪就“鄉村振興”多彩畫卷
- [分析]新華時評:“去風險”背后是美國霸權焦慮――警惕“去風險”的話
相關推薦:
網友評論:
推薦使用友言、多說、暢言(需備案后使用)等社會化評論插件
欄目分類
最新文章
熱門文章